杜康

醉卧沙场君莫笑三国人物与酒


北京中科医院是怎么样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

古希腊有所谓荷马时代,若论咱们中国,则三国足以当之。不是比年代,而是这两个时代都是英雄辈出,充满传奇色彩。荷马史诗深深影响了欧洲文学,三国演义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你有木马计,我有空城计;你有风流王子诱拐美人,我有铜雀春深锁二乔;你有阿喀琉斯、赫克托耳,我有三英战吕布,千里走单骑。

英雄离不开酒,三国人物大多喜欢酒。“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孟德先生不就曾横槊赋诗:“慷慨悲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吗?翻开《三国演义》,许多英雄事迹和场景都和酒联系在一起。千古武圣人——关云长温酒斩华雄,一战成大名,千载之下,重读演义第五回,犹让人眉飞目动,睥睨顾盼——“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真想自己端起那碗酒来替他干了。还有来自河北楼桑村的草鞋贩子、大耳刘备,和孟德先生青梅煮酒论英雄,“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一句话如惊雷霹雳,吓掉了使君挟菜的筷子。虽然大耳刘备韬光养晦,不肯承认,最终还是笑傲江湖,三分天下踞其一,实现了屌丝逆袭的梦想。

曹孟德

酒为欢媒,欢乐英雄总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不过三国历史并不总是充满酒的正能量,滥饮无度,醉生梦死,上演的便是悲剧了。最著名的无过于张飞的横死。《三国演义》说他在军中成天喝烂酒,喝醉了就鞭挞手下将士取乐,“不恤小人”。连结拜大哥刘备也看不过眼,悄悄提醒道“你每天不是杀这个,就是捶那个,这些都是你的身边人,别看你二筒大,胡子拽实,小心背后有人戳刀子哦!”结果,大耳儿果然赛过贝乌鸦,悲剧不幸被言中了。就在张三哥准备发兵为关二爷报仇的前几天,因为心情不好,灌多了几口黄汤,醉到人事不省,被苦大仇深的两个手下——一个叫范疆、一个叫张达的瞅准机会割去脑袋,连夜投奔东吴投名状去也。“头在云阳,身在阆中”,遂为后世留下一段千古传奇。

张飞

去年去了一趟四川广元的昭化古镇,镇上有敬侯祠墓,就在张飞夜战马超的临清门外。诸葛亮《前出师表》中曾提到“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敬侯便是费祎死后的谥号。在诸葛亮、蒋琬去世后,他是蜀汉实际主持国政的第三代领导人,长期率领大军镇守汉中及川北一带,以防备曹魏,可惜死得也离奇。根据《三国志》的记载,“(祎)冬复北屯汉寿(即今昭化)。延熙十五年,命祎开府。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修在座。祎欢饮沉醉,为修手刃所害”。原来这位蜀汉封疆大臣因为贪杯,醉得找不到东南西北,新年八节的就把老命糊里糊涂地送人了。如果降人郭修不是曹魏有意安排潜伏的间谍,那么这位敬侯可能也有张三爷一样的毛病,我分析,郭修实在是受不了这位顶头上司醉酒后的打骂侮辱,才不得不铤而走险,降而复叛的吧。

诸葛亮

因为贪杯而丢掉了卿卿性命,真是不值。还有牵连到酒的政策,管不住舌头,说了不该说的话,也白丢了性命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孔融,天生名士气派,好饮乐酒,常说“坐上客恒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曹操要积攒军粮,下令禁酒,他老先生就不干了,时不时站出来说些酸溜溜的怪话,什么“天有酒旗之星,地列酒泉之郡,人有旨酒之德,故尧不饮千钟,无以成其圣。且桀纣以色亡国,今令不禁婚姻也。”——古时候的夏桀商纣由于好女色亡了国,为什么现在不禁止男人娶妻呢?言下之意,古代尧舜能喝酒才成为圣人,所以现在禁酒岂有此理——比拟简直是不伦不类。孟德先生即使时时效仿周公吐哺,仍旧气不打一处来,后来终于找了一个借口把他杀掉了事。

看来喝酒这件事,可不能等闲视之。一不小心,便成乱之阶、祸之门!东吴孙策手下有个大臣叫虞翻,本来甚得宠幸,可是一沾酒就头大,一头大就爱撒酒疯,“性疏直,数有酒失”。后来孙权继位当了吴王,在宫中开庆祝PARTY,大帝亲自来给与会的臣僚敬酒碰杯,走到虞翻这儿,这家伙不知是酒劲又上头了还是公然不识抬举,竟梭到桌子下面去躺起不接招。等到孙权去敬下一个人,他却又神头鬼脑地从地上爬起来端坐在椅子上,大龙虾、刺生吃得津津有味。“权于是大怒,手剑欲击之,侍坐者莫不惶遽”。这次事件虽然最终被其他大臣劝住了,使他没有机会成为孔融第二,可是孙权“积怒非一”,最终还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饶,干脆一竿子发配到人人谈瘴色变的交州——就是今天的越南去体验生活、劳动改造,终生不得踏入中原半步。后来的人都很为他抱屈,连大文豪苏东坡流放海南岛的时候也想起这位喝酒踩假水的假酒徒来——“三策已应思贾让,孤忠终未赦虞翻。”唉,窦娥冤啊!

因为不能喝,虞翻丢掉了东吴的公务员职位,老死异乡。可是还有一位历史上大大有名的人,却因为能喝丢了江山王位,付出的可就是天价了——这个人就是才高八斗、玉树临风、花见花开的文艺大咖、富二代兼官二代曹植曹子建。

据《三国志》记载,曹植从小就才华横溢、英气外露,老爸当年本来很喜欢他,大有立为太子的苗头,“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老大曹丕一看形势不好,便暗中使坏,上屋抽梯,过河拆桥,用尽浑身解数,终于将亲弟弟扳倒,自己稳稳坐上了皇帝宝座。原来在关羽水淹七军、攻打襄樊的时候,已经半病休的孟德先生有意让曹植担任统兵官带兵去前线历练历练,曹丕知道以后,便借口为兄弟践行,将他请到自己宫中置酒高会,并找来一帮狐朋狗友轮流劝酒,一番车轮大战下来,本来号称千人斩万人敌的曹植喝得七荤八素、左脚踩右脚,出门上马都要人搀扶,更不要说点兵命将、挥师出征了。曹操知道后大为生气,认为这个儿子是扶不上墙的泥,以后胳膊肘就自然而然慢慢偏向了老大曹丕。《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本来写得含含糊糊,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便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揭开了黑幕背后的真相:“植将行,太子饮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一场机关重重的酒局如此便断送了一个有为青年的锦绣前程,痛心啊!我们试来设想,如果曹植不是因为这次醉驾被老爸吊销了执照,他继承魏王的衣钵之后会不会像曹丕一样篡汉呢?魏国后来的庙堂社稷又会不会被司马氏父子篡夺呢?如果他遂了平生志愿,一统江山,呼风唤雨,我们今天还会不会读到那脍炙人口的《洛神赋》、《七步诗》呢?

历史是没有假设的,三国的人物早已消失在岁月的仆仆风尘里,三国的遗迹也早已历经了几番沧海桑田,我们今天只能在书本、影视中去想象和回味那时的风云变幻。酒也许不足以改变三国的历史走向,但却是真真实实地影响到一个个具体人物的命运——张飞、费祎、孔融、虞翻、曹植、吕布、刘备……

不管酒带给人们的是欢乐还是失望,是自信还是沮丧,是灾难还是奇迹,一辈辈中国人依旧把酒的故事代代延续。三国之后是两晋,那时候的人物好像更加的迷恋酒,刘伶载酒随行,走一路喝一路,“死便埋我”何其洒脱!阮籍醉后脱衣裸形,以天地为栋宇,何其放诞!陶渊明“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何其旷达!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miaoa.com/xyjj/1056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