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猫

我期待朋友圈明天被它刷屏


文/碑妹

排版/碑妹

我已经不想具体去数这是电影离开的第几天。

禁令、无措、哀嚎、恸哭、呐喊、自救、停摆、沉寂…

终于,超长待机之后,明日,影院将正式重启。

兴奋之余,碑妹必须泼点冷水,天虽蒙蒙亮了,但困局依旧存在。

一困,困于无片,少有新片愿意且敢于「试水」。

二困,困于无人,无新片意味着无观众,无观众又闭环形成无新片的默契。

就像是一个密不透风又颠扑难破的循环,至暗时刻虽过,但依旧有忽略不了的客观阻碍到处横亘。

今晚这篇文很长,我相信,应该是目前电影自媒体中能找到关于「电影」两字最长的一篇文章。

只从影迷角度,聊聊为什么电影及影院得活着。

也仅以此文,怀念那些「久违」的震撼和热爱,迎接那些即将「重逢」的温柔与勇敢。

你问我,电影是什么?

是时间。

《地球最后的夜晚》

影院外下着小雨,你坐在一片片庞大的水气之中,感受扑腾而来的氤氲。

在那些纯粹私人化和诗人化的电影表达里,有碎片化的诗境梦呓、灰蒙蒙的阴雨天气、虚虚实实的钟表、摇摇欲坠的杯子、暧昧缱绻的雾气,通畅诗意的画面,怪异迷幻的配乐…

上一秒,男主在梦里,见到了女主,他说:「用刀尖入水,用显微镜看雪,就算反复如此,还是忍不住问一问,你数过天上的星星吗?」

下一秒,房子就旋转起来了…

你惊觉,这部电影里没有主演,女主不是汤唯,男主也不是黄觉,故事更无关爱情。

当那个旋转的长镜头开始,你就已经被拉进银幕,被拽进角色体内。

而后,你深深沉浸在这潮湿和闷热、青草和绿藻、红苹果与野柚子、记忆和梦境里,跟着做了一场梦。

黑暗中的分钟,突然让人产生了一种凌驾于时间之上的感觉,由此获得一瞬间的超然物外,恍如隔世。

关于它,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但电影的记忆,让你逃出时间,跨越时间,操纵时间。

面对电影坐下的那一刻,你就已经被时间豁免。

是重现。

《海上钢琴师》

人人都爱。

但当它跨越时间,以4K修复版出现在你面前时,你才发现,海上钢琴师不是,原来小号手Max就是。

,是他幻想中的自己。

无数曾在你心中慢慢沉睡的渴望与热爱被唤醒。

那一天,在深夜溜进三等舱,稍稍地去亲吻那个令他魂牵梦绕的女孩,然后像个孩子,欣喜又惶恐地偷偷躲了起来。

那个狂风肆虐的夜晚,带着Max来到舞厅,钢琴的锁扣被解开,随着海浪颠簸摇摆,那架钢琴就这样滑行着,在摇摇欲坠的水晶吊灯下,与大海共舞,奏出了世间最浪漫绝妙的曲子。

后来,你与很多回忆重逢。

看《千与千寻》时,那些「吃太多会变成猪」、「没有工作的人会变成动物」「拿回自己的名字」的设定,在长大之后,发散出你儿时不曾发现的闪光感悟。

你看着千寻蹲在草丛边,往嘴里塞着小白递给她的那个饭团止不住流下的那串泪水,心里开始暗暗发酸。

看《海蒂和爷爷》时,阿尔卑斯山美景的治愈、海蒂身上的魔力、那份情感的安静,慢慢在大银幕流淌。

看《美丽人生》时,哪怕那句「做爱」被改成了「爱你」,但你还是会被多拉的那一句「让我上车」,被从铁箱中看到的小丑步伐所击中。

你看到,虽然走着小丑步伐,但他分明是个英雄。

你明白,重映不只是还一张电影票的意义,而是让那些不可言说的炙热,在大银幕上重现,更让那些错过的遗憾,通过大银幕弥补。

近三年院线重映电影

是孤独。

《小丑》

看海报,亚瑟穿上鲜红西装,扮上最经典的小丑妆,独自陶醉起舞,却被死死框在冰冷的楼梯与楼房中央;场下没有观众,他独自陶醉,神情自若。

诡异、扭曲、癫狂、病态…但也悲怆到迷人。

亚瑟爱跳舞。

最开始,他为别人而跳。

慢慢地,他为自己而跳。

起先,在厕所优雅独舞,后来,他一路拾级而下。

?跳着舞下来时,他沉溺在自我释放的情绪之中,再也不见那份扭曲的挣扎,此时,亚瑟已经完全被小丑吞噬。

你再看开篇第一个镜头,画着小丑妆的亚瑟对着镜子用力强拉地扯着嘴,咧着生硬的笑,一滴蓝色的泪不自主落下,周围环境也带着一种真空的压抑感。

在他身上,笑,第一次有了痛感。

那是痛苦,是伪装,更是撕裂。

亚瑟发自内心的笑,大多在自己的幻想里。

他坐在警车里笑,站在车顶扯出笑容,不合时宜地发出干瘪笑声,被嘲笑时笑,癫狂时也笑。

笑与舞蹈,像是他在面对孤独时的出口与出路,哪怕后来整个世界都成为了他的舞台,他也依旧纯粹且孤独地游走于这世界之外。

透过电影,你与这份孤独慢慢产生共振,共鸣,共情。

是颠覆。

《双子杀手》

你也知道,它的故事有些俗套而平庸,但带来的观感是前所未有的。

它带着极富禅思的「哲学性」而来,又极其冒险地拥有大胆前卫的「实验性」。

新的电影技术,代表着,电影不再只是电影,而是升一级的视觉盛宴,更是新一轮的技术革新。

?「帧+3D+4K」,这是李安的一小步,也是电影的一大步。

单看画面,每个细节都毫无保留地被呈现,每个动作都巨细糜遗地被还原,李安式特效,从来不是爆裂眼球的万花筒,而是散文般浪漫的极致享受。

这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决定了,你在电影院看,和在手机屏幕上看,是完全不同的两部电影。

李安很固执,他自己也已经回答了这份固执:「我想知道未来的电影是什么样子的,也想要去试探电影技术的边界。」

所以啊,别抗拒电影。

从最开始那把观众吓得落荒而逃、只有50秒的《火车进洞》,到卓别林的默片时代,再到30年代有声电影的出现,然后快速到开始有了色彩,再到如今的3D电影…

你正在见证电影的创新与颠覆,而每一次给颠覆的拥抱,都是你与这个世界的交锋。

是震撼。

《波西米亚狂想曲》

那撩拨心弦又震撼灵魂的25分钟,那万众沸腾又光芒四射的一段传奇,那份震撼,是从电脑屏幕上绝对无法体会的。

年,一场空前盛大的「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演出」中,伴随着夕阳余晖,一个乐队的登场,用了25分钟,成就了这场演唱会的最高光时刻。

这25分钟,之后被英国乐评人选为「史上最伟大的摇滚现场」。

好在有电影,将那个名为「LiveAid」的慈善演唱会中他们的摇滚现场进行了一次完美的复刻,大到舞台和道具,小到动作和神态,从对着镜头摆出的风骚动作,到他钢琴试音时的旋转动作,事无巨细,几乎做到一比一还原。

你仔细听。

?

?

它怀揣着灼热与真诚,跨越时空,邀请你重回那个万众沸腾的史诗现场。

或许,这是我们唯一一次通过银幕身临其境地感受这场摇滚史上传奇演出的机会,也是我们离这场狂欢和梦境最近的一次。

请相信,这是只有大屏幕,才能盛得下的华丽、炙热与感动。

是信仰。

《复仇者联盟4》

那晚看完首映,走出影院的时候,已经是凌晨3点,你特别想找个人聊聊,告诉他,漫威「统治」世界的上一个十年,在今天和你告别了。

你还想说,这部注定令人难以忘怀的划时代商业大作,没有辜负漫威十年,它就是最好的漫威电影。

11年前,风流倜傥,骚气外露的钢铁侠,用一句「IAMIRONMAN」,打开了波澜壮阔的漫威电影宇宙大门,拉开了漫威宇宙的序幕。

11年后,铁血柔情,顾全大局的他依旧用一句「IAMIRONMAN」,为漫威宇宙布局10年的终局之战,奏响尾声。

这部《复联4》,整整串连了22部电影,整整串起了你的11年,毫不夸张地说,它是一封,写给全球漫威迷们最深情的情书。

但你还是不习惯告别。

不愿意接受没有钢铁侠的复联,不习惯彩蛋中再也找不到斯坦·李老爷子,不舍起身挥挥手告别。

因为你知道,这是你的青春和信仰啊。

但漫威正在完成它的使命:换代。

初代英雄落幕,经历漫威十年的你,也已经从少年,变成了成年。

灯光明灭,电影结束,一个时代谢幕,那些记忆中美好时光,仿佛历历在目。

你可能会叹气,会不舍,会感到孤独,会独自流泪。

然后,抹掉眼泪,去迎接下一个,短暂的,漫长的,新的十年。

来日方长,你爱电影,又岂止遍。

是深思。

《何以为家》

站在法庭上,这个不知道几岁的小男孩面无表情地对着法官说:我要控告我的父母。

罪名是:他们生下了我…

它用一个最具普世价值的角度,去切入一群难民儿童的世界。

他叫赞恩,贫困剥夺了他拥有童年的资格,又为他残留了难得的童真。

离家出走后,被单亲妈妈收养,当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弟弟是黑色的,他会回答说是妈妈怀孕时每天喝一杯咖啡。

12岁的妹妹来月经了,他天真地藏起妹妹的内裤,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妹妹不用嫁人,却依旧眼睁睁看着她被卖给房东,难产而死…

男主人公赞恩的饰演者就是真实的叙利亚难民,在这之前,他在底层徘徊挣扎了8年,没上过学,不识字,甚至读不了剧本。

导演发现他时,他正在垃圾堆旁翻找着食物。

于他而言,这些电影里的挣扎和绝望,就像他平时吃饭喝水那样平常,那样自然。

好在,影片给了赞恩最大的柔软,结束时,他冲着镜头,笑了。

大银幕上这个笑容好甜,你却看得心里发涩。

它已无法用好与不好来评价,因为它理应存在。

就像李安所言,「电影不是把大家带到黑暗里,而是把大家带过黑暗,在黑暗里检验一遍,再回到阳光底下,你会明白该如何面对生活。」

如你所见,电影,绝不止娱乐一个属性。

是人生。

《地久天长》

悲怆、浪漫、震撼、史诗气质、饱含宿命感…

它毫不掺假,历史的车轮倾轧碾压过后,满地的车辙印,写尽了人的一生。

好奇怪,片名为「地久天长」,但电影里却反复在描写「岁月无常」。

知青下乡、严打、国企改制、下岗潮、淘金热、计划生育、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哪个单拎出来都足够敏感,但这次,它们似乎带着索性踩穿底线的决绝,就这样掰开自己给所有人看。

时代背景的大手摩挲着这块幕布,用影像留住了一代人的欢笑与苦楚。

个体与时代之间,个体与集体之间,个体与个体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类比和互文。

当字幕升起,你从电影中抽身出来,仿佛完成了一次全新的生命历程,仿佛重新活了一次,仿佛过完了一生。

在长达四小时的片长里,有亲情,有爱情,有友情,有岁月伤怀,有以命相抵…最后,所有的命运无常,爱恨情仇,生死情谊,全都随风消散。

王小帅说,他想拍一部「能留得住的电影」。

电影同时,留住了人生。

那些你感同身受的、前所未见的、经历过的、没经历过的、相似的、迥异的人生。

是极致。

《南方车站的聚会》

那些慢慢放大、布满大银幕的影子,那些没日没夜下不完的雨,那些雨水和血水的融合,那些霓虹灯与雨夜的配合,那些看似随意却又充满设计感的光影的运用…

这大把大把泼洒而出的极端浪漫主义油墨,成就了「浪漫的极致」。

那把透明的白色雨伞下,女主瘦弱的身影被罩住,她躲进身旁小卖铺的塑料棚,霓虹灯的映射下,显得更无处遁形。

「暴力美学的极致」

疾驰而行的摩托车经过桥洞,霎那间,血光四溅,头身分离,不加掩饰,扑面的生猛感袭来,这应该是你在电影院能看到的最彪悍的画面。

「情欲的极致」

几场深陷欲海的激情戏,不算暴露,但尺度颇大,暴力与情欲在一个个南方的雨夜中融合。

那场在船上的交合,叙事暧昧、张力十足,漱了漱口的隐晦表达,更令自由联想宽泛无边。

「镜头语言的极致」

一场在动物园的枪战戏,镜头对准了动物们的眼睛,强光照射下老虎与猫头鹰收缩的镜头与角色眼睛的交叉剪辑,是独属于这个群体挣扎的蒙太奇写照。

「隐喻的极致」

这些透明剪影,这些影子,这些困兽,某种意义上就是这个群体逃命的写照,孤独,无力,张牙舞爪,又充满宿命感。

你瞧,你在电影里能感受到太多极致。

构图的极致。

暴力美学的极致。

镜头语言的极致。

色彩的极致。

演技的极致。

是你自己。

《…》

你应该听过。

「电影艺术在造梦。」

你逃离出平庸的生活,在黑暗中,与那块唯一发光的大银幕,坦露你自己,随即完成了一次,与导演,与角色沉默而畅通的对话。

幸好,我们还有电影。

它把你从常规生活中抽离出来,推进陌生的梦境。

你忘记周遭的一切,跟随角色,在电影中横行无忌,直抒胸臆,随心所欲,没有任何束缚,从不循规蹈矩。

你应该还听过,杨德昌说:「电影发明后,人类的生命,比以往至少延长了三倍。」

你感受着电影里的光怪陆离,拥有了完全不同的生命。

看《肖申克的救赎》,你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自由」的可贵,就像有些鸟儿,是关不住的,它的每一片羽翼上,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看《钢琴家》,你看着一幕幕触目惊心的人间惨剧,用角色冷冽的苦难,来感受当下和平的力量。

看《喜剧之王》,你第一次发现,小人物也有努力和奋斗,以及看见天亮的权利。

看《红辣椒》,你被那些天马行空和荒诞离奇的意象所包围,被那些少儿不宜和爆炸脑洞所震撼,你第一次知道,动画竟然也能这么拍。

看《登堂入室》,你感受着其中的荷尔蒙,奇情和恣意张狂,吸噬着其中的野性,浓烈与叛逆。

看《盗梦空间》,你走进梦境,在丰富的解读空间里走了一遍又一遍,后来,「盗梦空间」成了一个形容词,变成一种电影类型的统称。

看《泰坦尼克号》,你在泪眼婆娑中目睹爱情和人性撞上冰川,望着梦中露丝重回泰坦尼克号,相视,微笑,相拥,相吻,而后被感动到无以复加…

你深陷其中,洞见每一个不同的自己,电影改变了你之后,奔跑被另一个像你一样热爱电影的人抱在怀里。

慢慢地,就像贾璋柯所说,「电影可以改变世界。」

但是但是。

发现了吗,今晚这些电影记忆,都来自年,挺唏嘘的,在一直被称为「影视寒冬」的去年,尚有那么多院线电影涌现。

而年,影院失语,一片空白。

我承认,这个世界变化很快。

但无论电影载体如何发展,我们依旧固执地认为,电影最好的归宿,还是影院。

你看,写到这里已经是个字,但其实也真的没什么好说的。

只是失语久了,突然想喊一喊,告诉你,别害怕电影,别抗拒电影,别无视电影。

明天,我们希望你能走进影院,去看今年的第一部片子。

为时间,为孤独,为颠覆,为信仰,为震撼,为重现,为极致,为自己…

为失而复得,为久别重逢。

或者,只为电影。

音乐/Fall-LisaHannigan

图片/来源于网络

头图来自微博

海报狂想家

「作者」

用爱发电,支持请点「分享」or「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miaoa.com/xywh/442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