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运营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19.html生与死,是无数哲学家、宗教家、科学家追问的终极话题。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死生亦大矣”
人的一生,真是死生之外别无大事,所谓“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无论是短命的颜回,还是长寿的彭祖,都免不了一死。
当然,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人有一死,人世间的不公平,才不那么不堪容忍,但是如何从生死中解脱,也就成了一个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今天就让我们从语文教材里,谈一谈古人是如何解脱生死的?
第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建功立业
新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第一个涉及生死问题的是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在一次酒宴上,曹操乐极生悲,想到人生就如同早晨的露水,来去匆匆,最终无影无踪。
那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种悲情怎么消解?那就喝酒来忘忧吧。但是喝酒这种事事实上只会放大某种情感,而且酒醒之后该悲伤还是悲伤。
所以曹操在这首诗中真正要说的是结尾的两句话,叫“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里用了一个古老的典故,据说周公他老人家在建国之初,为了招揽人才,夙兴夜寐,正在吃饭的时候,一听说有人才来了,赶紧把嘴里的东西吐了去接待人才;
过一会正在洗澡,人才又来了,赶紧擦擦头发再去接待人才。
曹操的意思是说我想要跟周公一样广纳贤才,建立天下归心的工业。
所以这首诗其实是一个自问自答
问:人生短暂怎么办?
答:那就利用有限的生命建立万世的功业。
正所谓“大闹一场,青史留名”,也不算白活了。
第二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行乐
但是普通人呢?天底下有几个曹操?所以这个操作并不具有普遍性,某种程度上还有一些凡尔赛的意味,。
在老教材里有一篇李白的小文章,叫做《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他提出的方案更具有可操作性。
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良由以也。
他的意思是说天地就像万物的旅店,时间就像匆匆的过客,而人生就像一场梦,莫名其妙的就开始了,莫名其妙的就结束了。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所以人生就应该秉烛夜游,及时行乐。
“秉烛夜游”,出自东汉的古诗《生年不满百》,原句“是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就是说人生本来短暂,黑夜还要占一半,所以晚上也别睡了,起来点个蜡烛继续,这就是及时行乐。所以人生一定要珍惜当下的时光,别有那么多顾虑,玩得尽兴这才不后悔。
第三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万物同在。
那么还有一路人呢,是通过构建一套理论来自我解脱,这种思路类似于自我洗脑,比如说我们一般人吧,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看到天地山川是永恒的,但是人生是短暂无常的,在对比中就会产生一种哀愁。
但是苏轼有一种逆向思考,他在《赤壁赋》中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意思是你看长江它的水滚滚东去日夜不停,但实际上长江还是长江;你看月亮,他阴晴圆缺,但实际上月亮还是月亮。
这就好比人,实际上每时每刻身体里都有细胞在死亡,在新生,就在我打字的这会儿,其实我已经重生了一遍,但是我还是我。
所以,苏轼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知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就是说,如果你从变化的角度来看万物,那么万物连一瞬间都不曾存在过。如果你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那么包括我在内的万物也都一直存在着。
所以我们不能拿不变的视角去看万物,转过来用变的视角来看自己,这就双标了,就会徒增一种老天爷不公平的烦恼。
我们要么从不变的角度来看万物和自己,要么就从变的角度来看万物和自己,那么存在则一同存在,不存在则一同不存在,这就没啥遗憾的了。所以你也不要哀伤什么万物永恒,而人生无常了。
苏轼通过这样一种逻辑找到了一种心理的平衡,进而怡然自得地去欣赏眼前的风景。
第四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一死生,齐彭殇---顺其自然
另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死生,齐彭殇”,“一死生”就是把生死看作一回事,“齐彭殇”就是把长寿和短命看作没区别。
这种思想来自于庄子,庄子认为矛盾对立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我们主观设定的。倘若跳出这种主观的判断,从天地的高度来看,那么对立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有生必有死,那么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呢?生死不过是对等的自然过程,不应该从情感态度上区别对待。
所以庄子的妻子死的时候,他是鼓盆而歌的,并不悲伤。在庄子的寓言中,老子死的时候,他的好朋友秦失不过是来走个过场,哭了三声就走了。人生在世,生死来了就不来,顺其自然就好。第五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未知生,焉知死---思考如何活得开心、充实。
最后我想说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最厉害的思考,在《论语》中,有一次子路问孔子,死是怎么一回事?
孔子说了六个字“未知生,焉知死”,你小子活还没活明白呢,就去琢磨死,你先活明白吧!所以孔子对死的思考就是拒绝思考死,转而专注思考怎么活。
儒家始终没有演变为宗教,因为宗教他总是思考死后世界,孔子教人好好活着,去过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用一种人间的意义感来对抗死亡带来的虚无感。
所以今天我们与其为生死而哀伤而困惑,不如去思考如何活得开心,如何活得充实。
毕竟我们活着,死亡就与我们无关;我们死去,我们就与死亡无关。
好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我还想告诉大家的是,语文学习并非是学点答题的套路,学点写作的模板,它与我们的生命相关,与生活相关。
最后别忘了点击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gmiaoa.com/xyly/11142.html